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特别行动组】访泉州木偶,思文旅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25 点击数:

访泉州木偶,思文旅发展

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木偶戏包罗万象,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清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曰:"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线戏……泉人最工此技。作为木偶戏的杰出代表,泉州木偶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的演出规制。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泉州木偶戏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播。2023716日,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特别行动组”实践队来到了泉州市木偶剧团,实地调研泉州木偶戏的发展之道。

1实践队员们实地前往泉州木偶剧团进行调研

受剧团邀请,在实践开始前,实践队员们首先拥有了一个身临其境感受泉州木偶戏演出的机会。灵活生动的木偶活动,精雕细琢的木偶头,神奇的木偶换装,古老而富有韵味的“傀儡调”,都令实践队员们深受震撼。

2木偶艺人正在台上演出

演出结束后,木偶剧团的代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们。聊起木偶戏来,他神采奕奕。

源远流长:未曾间断的指尖悬丝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嘉礼”,是木偶戏的杰出代表,它的发展和整体木偶戏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木偶戏的文字记载了,像《列子•汤问》中记载的木偶戏被描述的活灵活现,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是有比较完备的木偶戏表演了。不过,历史需要考证,文字的力量相对有限。但是木偶由皮革、木头或竹子等天然材料制成,难以长久储存,直到1979年在挖掘山东莱西县的一个古墓时发现了一个1.921.93米的木偶,这段历史终于得以印证。

据记载,木偶戏,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了,在唐宋时期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盛行,宋元戏曲的兴起也为木偶戏增加了活力。到明清,直至现在木偶戏都没有间断过。而且在古代有个习惯,就是“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皇宫贵族都喜欢的内容,那它就像一个潮流,引领百姓也去欣赏。“刻木千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首诗就很好地描绘了提线木偶戏。

中国的木偶戏可以说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有着完整的历史传承。


3木偶剧团代老师热情接待实践队员们

与时俱进:文化与发展

结合木偶戏发展史,队员们发现木偶戏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发展趋势,古代戏曲演员不被认可,也不能考取功名,但是木偶戏演员却可以。

清末民初起社会发展很快,木偶戏也有它的发展。据文字考证,木偶戏的传承往往以加班形式进行。但是加入的小孩子年龄小,再加上当时条件有限,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有限,在班社学习的五年四个月中,只能学习写一些简单的东西。这被人们认为是约定俗成的。

解放后木偶戏的传承经历了团代班的过程。剧团不仅有木偶戏表演的专业老师,也请文化老师来协助进行文化教学;改革开放后剧团和艺术院校强强联合,开办提线木偶戏的后继人才培养班中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专业技艺的木偶戏表演人才。在创新发展方面,剧本内容也有变化。解放之后剧本创作也与时俱进,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歌颂新生活的剧目,也有一些传统剧目表演。从最早的《元宵乐》,发展到《钟馗醉酒》、《训猴》;2000年后有《花好月圆》这样礼赞新生活的剧目。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印证了中国木偶戏的发展史,并不因循守旧,而是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

面对传承者缺失的难题,木偶剧团也下了功夫,与许多高校进行合作,希望以此促进高水平戏剧人才队伍的壮大。

4木偶戏在新时代的发展得到重视

生生不息:与时代接轨

进入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娱乐方式席卷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接受程度呈现爆发式、阶梯状,信息流量大,对于互动性的体验需求也不断增加,木偶戏恰好也满足了这种文化需求,灵活的木偶营造了交互式的环境。用简单的材料自己捏木偶,自己表演互动,让观众提高代入感,是木偶戏传承的重要优势。

本次调研活动到此已经告一段落。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泉州木偶具体的发展历程。在交流了解中,也意识到文化创新发展要依据其不同特色开发,戏曲表演仍需将关注点集中在放在演出方面,但也需要周边产品作为辅助。在表演类方面,应深耕表演技艺与文化内涵,同时注重融合发展,与时俱进。

/特别行动组

/特别行动组

指导老师:王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