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晔,男,1971年生于福建长乐。经济学博士,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0)、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学者(2013),现任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系副主任、副教授,兼任福建省财政学会特邀理事。1989年考入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金融系,1993年获得经济学(财政学)学士学位。1993-1997年先后任职于福建省土地管理局计财处、地产评估中心。1997年考入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金融系就读财政学硕士研究生,于2000年获得经济学(财政学)硕士学位。而后继续在财政系攻读财政学博士研究生,于2003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刘晔老师主要从事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福建省社科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并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过国家社科、财政部等多项课题研究,迄今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教育与经济》、《财贸经济》、《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学报(哲社版)》、《当代财经》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有6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体制改革》转载,出版学术专著《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等。因教学绩效显著,他曾荣获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首届优秀本科生导师、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中国建设银行奖教金、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邓子基奖教金等多个奖项。此外,刘晔老师还参与制订了《高等学校财政学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以及参与负责福建省财政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等。
割舍不下的校园情怀
1993年,刚从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金融系毕业的刘晔决定参加工作。当时,从厦大这样的名校走出的本科毕业生还非常抢手,刘晔亦不例外,手握五个聘用意向的他最终选择了福建省土地管理局,从而成为了一名计划财务处的公务员。两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调往地产评估中心,从事更加“技术化”的工作,不久后更得到了单位的福利分房,前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是,在旁人看来安稳顺当的好工作,于刘晔却是一份苦闷而乏味的负担。实务部门的工作往往技术门槛不高,在每日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刘晔无法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完全实现。一方面,机关单位沉闷的空气消磨着他的少年梦想;而另一边,大学校园自由的天空却在召唤着他。1997年,几经踌躇后,刘晔最终放弃了公职和住房,毅然返校深造。
多年以后的今天再回顾这个决定,刘晔觉得,这其中现实和理想的因素各占二分之一。现实的一面是,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并不如今天这样好,理想的一面,则由美丽灵秀的厦大校园所承载,它包含着所有年轻时飞扬的意气、执着的梦想和对母校的眷念。与机关单位的禁锢、封闭相比,学校的氛围更加开放,思想得以纵横驰骋,见识也能不断更新。虽然对于多年以后的“公务员热”始料未及,科研学术的艰辛也超出了他一开始的预想,刘晔还是颇为享受身为一名大学教师的生活:学术让他收获了思想上的自由,心灵和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伸展,这是其他职业所不能带来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深谙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刘晔早已学会了从容淡定。在某学期《财政学》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上,他曾告诫学生“为了乐趣、为了自己的认知,而非为了功利的目标学习”,其中蕴含的淡泊和坚韧令许多同学动容至今。
谦逊以学,自我超越
如今,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明显加快了经济学教学研究国际接轨的步伐,而学生时代的刘晔未能躬逢其盛,那时他接受的是具有浓厚文科传统的经济学教育。刘晔坦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新生代的学子有差距。事实上,直到博士生涯的后期,刘晔才初步接触到定量化的、具有数理模型特色的现代经济学,在当时,这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2010年,刘晔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访学,置身于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国度,他再次感受到经济学观念的全新变革。他承认,面对这两次与自身所学格格不入的冲击,自己并非没有过矛盾和抗拒。但是,他深知,治学之精神就在于理性和求实。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理性精神战胜了抗拒心理,刘晔开始正视自身所学与当代精髓的差距。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迎头赶上,刘晔选择加强自我学习,迎难而上。许多同学并不知晓也很难想象,已为人师的刘晔,仍然坚持自学许多现代经济学的课程,为了加强学习的效果,更是常常去一些年轻老师的课堂上旁听。除此之外,为了加强自己的英语水平,更快更好地掌握前沿讯息,他还曾挪出一个暑假,坚持每天冒着酷暑到岛外上全天候的英语培训班。有时候教研任务繁重实在腾不出时间,他便争分夺秒,连走路、吃饭都戴着耳机听英语。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如今他的英语水平已经大为提高。他说,多一些积极,少一些抱怨,轻装上阵,其实每天都可以发现新的自己——这种谦逊和踏实的作风着实令人赞叹。
对于而今的年轻学子一开始便能接受前沿的数理基础教育,刘晔深感羡慕;但是对于不少同学忽视思辨能力与文字撰写能力的现象,刘晔也有一丝担忧。他认为,思辨能力是人文社会科学主题研究的重要素养,文字表达更是彰显个人素质和能力的直观渠道,在各种场合都有所应用。他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这两方面的锻炼,尤其对于毕业后准备寻找工作的同学,用人单位对其文案写作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数理能力。
从比较制度角度看财政问题
刘晔的主要研究兴趣围绕在公共财政方面,他对财政学的现实意义和综合特质有着深入的理解。早在学生时代,受益于张馨老师和杨斌老师基于国际视野和比较视角的财政税收课程,刘晔就养成了“跳出财政看财政”的习惯。就连在2010年赴美访学期间,他也时刻注意揣摩中美两国在财政制度设计与运行上的种种不同,用自己对财政的理解去解读观察到的现象,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爆破点”。
其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运行困难,公立大学首当其冲,雇员的工资不能足额发放,许多老师选择每个月少上几节课以示抗议。这种难以在中国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刘晔思考:个人面对危机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可能使危机进一步加剧,同舟不能共济,船就可能沉得更快;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号召大家共克时艰,每个人牺牲一点自身的利益,是否反而有助于更加平顺地度过危机呢?事实上,这与不少观点不谋而合,这些观点认为,中国能够面对经济危机实现异乎寻常的高增长,正是得益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学过经济的同学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传统的观点通常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但刘晔不满足于这样的答案,他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延伸。从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出发,他寻得了反例:新制度经济学早已证明,制度设计得当的情形下,私人同样可以提供公共品。据此,刘晔得到了自己的见解:“即使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失效也不足以构成政府干预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他更进一步指出,应该“从制度建设而非资源配置角度定位我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基础”。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制度稳定、直观而简明,围绕其展开的研究多基于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刘晔看来,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中国的财政制度既受到经济制度转轨的影响,又存在于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综合了政治、历史、法学、社会学和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必然有其复杂性。关于财政模式的选择,从纯理论角度上,刘晔支持约束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财政立宪模式;而从实际出发,他认为,承认财政现实在现阶段多因素交错的复杂性是必要的。正视这一复杂性,从一个复合学科的视角展开研究,也许恰恰能令财政改革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综合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从而推动全局改革的整体进展和全面深化。
因材施教,夙夜不懈
作为许多同学的经济学启蒙课程,刘晔负责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以其论述的鲜活生动而出名。这门课不但在经院学生中广受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外系同学前来旁听,课堂因此时常“爆满”。被问及教授心得时,刘晔说,《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门经济学入门课程,重在让学生掌握经济领域的基本原理,激发后续学习的兴趣。因此,他力图把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从讲授的内容到方法都经过细致的推敲和设计。他搜集了许多素材、故事甚至笑话,努力让经济学原理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呈现出来;他也时刻注意贴近大一新生的知识背景、兴趣感受,循序渐进,调动氛围。课堂上,刘晔生动精彩的案例讲述,总能赢得学生的笑声、掌声,和进一步的思考。
论问题会贯通原理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呈现出来;他也时刻注意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是刘晔的教学思想,不同的课程,他有不同的侧重。不同于《经济学原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一课程,刘晔希望达到的讲授效果是“系统、透彻、易懂”。在这门课程中,他并未引入过多案例,因为现实经济案例与抽象理论知识间存在不小距离,案例分析并不能切合系统性知识传授的需要。因此,他重在循序渐进、归纳总结,一切枯燥繁琐的概念和理论都被他事先嚼碎、消化,再以方便学生理解为导向细细加以组织,只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系统知识。而在财政系核心课程《财政学》的教学中,他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致力于实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体现微观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财政税收理论中的应用;二是立足中国国情,分析比较不同国情、不同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沿革之下财政制度的区别;三是体现财政学作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色彩。为此,在讲授理论之余,他还引进大量中国现实中的财政改革与政策实例,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们并不知晓,课堂上刘晔自如挥洒的背后,积蓄着多少努力和心血。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刘晔在备课上可谓苦心孤诣,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向我们透露,在2004年首次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他几乎翻烂了各个版本的经典教材,所做的笔记和讲义甚至比教科书还要厚出许多。同样,在2009年给财政系研究生上《数理经济学》时,他也总是力图找出比课本例题更容易理解,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例题。夫子奔逸绝尘,这等苦工只怕连正在备考的学生也只能瞠乎其后。刘晔的教学评分常年在院内高居前列,这正是对那些个无数挑灯备课的深夜最大的肯定。而刘晔最感欣慰的是,这些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也赢得了广大同学的认同。
师生真情暖于心
或许是受到他的导师邱华炳教授的影响,刘晔对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提携帮助,在生活中也是体贴入微。刘晔读博时期,积蓄不多,经济略有拮据。邱华炳教授每个月都从自己的经费中拨出款来予以“接济”,生活上亦是关怀备至,让刘晔深受感动。如今这种关爱也延续到了刘晔和自己的学生之间。
据刘晔指导过的本科生透露,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收到老师的问候邮件,除了常去寝室嘘寒问暖之外,每学期都会邀请他们吃饭,席间谈天说地,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就连2010年前往美国交流期间,刘晔也没有忘记当时还是大一的学生,常发邮件关注他们的近况,不忘时时给予指点和勉励。由于出色的学生指导工作,刘晔曾荣获首届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本科生优秀导师。谈及对学生的体贴用心,刘晔自觉不过是对学生的正常回馈;他说,自己更经常从学生那里收获感动。在鼓浪听涛BBS上,曾经有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发帖表达对刘晔的想念,跟帖者众,情真意切。逢年过节,更少不了多年未见的学生向他发来问候,念念不忘师恩,令他常暖于心。
和谐融洽的感情氛围还扩展到刘晔和其身边的同事之间。诚恳待人、平等交流、合作共事,使得刘晔与系里系外各位老师间都有着很好的感情基础和人缘关系。在访谈中,刘晔一直表示感谢,感谢身边的许多人对他的帮助和关心,从而给他了提高和进步的机会。
【采访后记】
一路走来,刘晔老师是一个不辍的追梦人:为了心中的校园梦,他放弃了仕途,还勇于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超越和追逐中,他正以更大的努力追求着学术上的梦想,并以无私的付出在教学的辛勤耕耘之余收获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温暖。对于刘晔老师来说,也许后者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7年,刘晔老师因为头部受伤缺席了一次课,班上的同学们纷纷送来关心和慰问,那些短信,重感情的刘晔都还保留着。望着刘晔老师至今在用的一部外壳已磨花的旧款手机,笔者不禁想,或许正是因为这手机见证了太多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才成了主人不忍换掉它的理由吧。
(吴华坤 黄黛安 刘家利 朱恺容 林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