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老师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故事 -> 老师 -> 正文

林细细副教授:简单而专注的学术道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8-19 点击数:

 

【人物名片】

林细细,1975年生于福建龙海,经济学博士、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1997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获经济学(财政学)学士学位;19972002年任教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财金系; 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于2007年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林细细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财政、经济增长、动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讲授的《高级数理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以严谨缜密风格著称,深受学生好评。

林细细副教授迄今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科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曾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访谈纪实】

初识林细细老师,是在数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条理清晰的推导和一丝不苟的板书处处体现着他严谨缜密的风格。再会老师,是在他僻静的研究室。课堂之外的他,质朴而谦和,如同这六月厦门的初夏,在含蓄中蕴含着蓬勃的张力。

 

求知路漫漫,良师益友伴吾行

1997年,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本科毕业的林细细来到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财金系任职。虽然走上了工作岗位,进一步深造的梦想却从未从他心底消失。2002年,林细细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国民经济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的他受聘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财政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对于这一路走来的经历,林细细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本以为他会聊一聊上海滩的旖旎繁华、北京城的厚重古朴,他的回忆里却只有上财的开放进取和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那些不甘人后而挑灯苦读的夜晚,那些同窗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那些几乎是出于被迫而苦苦探究的论文,此刻说起只剩脉脉温情。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没有扰乱他的内心,在一片车马喧嚣中,他始终专注于心底的学术花园。离开北京、上海来到厦门这座岛城,他并没有太多的迟疑。对他来说,选择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既是出于对乡土的眷恋,也是因为厦大财政学科的不凡实力和单纯浓郁的学术氛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曾经说:“哪里的头顶没有天空,我还有什么奢求呢?”对于一个学者,思想的驰骋足以在方寸之间构建出大千世界。

走过这么多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名校,自然也遇到了许多前辈名师。林细细说,不同的老师总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启迪,而要说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导师龚六堂教授。龚六堂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经济和宏观政策方面造诣甚深,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旺盛的事业精神对林细细影响颇大。林细细表示,国内的导师不同于国外,除了学术上的指导之外,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也常常能给予帮助和提点。教授虽然年长自己不多,但已是国内中青年学者中的翘楚,长期接触下来,耳濡目染,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说到这里,林细细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上课时“精力充沛”的特点,正是得自龚六堂教授亲传。他笑着说,只有上过了龚六堂教授的课,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精力充沛”;不止是他自己,就连他的师兄弟们,教课时也无一例外地带着这个风格。除此之外,与学术上“严师”的形象不同,龚六堂教授私下里对学生十分关心和体谅,这一点深深感染了林细细,这一师门传承也延续在他与自己的学生之间。

 

学术殿堂巍巍,名家智者树榜样

常言说“人不可貌相”,看起来质朴的林细细也是一个“追星族”,他在学术上的偶像就是Robert Lucas教授。这位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持着极高的论文引用率,这实际上是他能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吸引一批后来者追随的佐证。此外,Lucas能够化繁为简,一贯用非常简单的模型阐述深刻的经济思想,这种举重若轻、运掉自如的功力令他深为折服。当然,他最激赏的还在于Lucas的治学态度。他对Lucas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能长时间地保持创作热情十分敬佩,在他看来,这种摒除浮躁、全心向学的态度,是一位学者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林细细的“追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曾与友人合作进行过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而最原始的动机就来自于Lucas对于ideas与增长之间关系的阐述。除此之外,Lucas纯粹的治学态度也是他效仿的榜样。他认为,做学问最关键的特质就在于能够静下心来,摒除浮躁、不受干扰,扎根于自己的学术乐土。在学术研究上,林细细遵从自己的节奏,遵循自己的兴趣,真正做到了“静心以学”。CNKI检索林细细的论文,虽然为数不算太多,却都颇有分量,正体现了这种纯粹的治学态度。

 

真理之道灼灼,博学慎思精研忙

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林细细,对于纽约曼哈顿的繁华街区却绝少踏足——为了充分利用访学的时间,他租住在校内,重复着每天宿舍与教室之间两点一线的单调行程。除了每周一次去购置补充生活用品以外,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当中。他说,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自然生就一种求知的氛围,让人对研究欲罢不能。他最爱上的是Sala I Martin的课程,每每都能感受到思想与讲述技巧兼具的美感。一句话:纽约之行,他看到了Sala I Martin,却没有看到自由女神。

回顾在纽约的这段日子,林细细并非没有遗憾。这个遗憾不是没有看到自由女神,而是没有为这一场学术朝圣之旅做好更充足的准备,例如准备一些论文与同领域的学者交流切磋。当然,遗憾之外更多的是收获。他说,这段访学经历的最大收获,就是扭转了对于“技术基础”和“经济直觉”的认识。过去,他更加重视经济学“技术性”的问题,现在想来难免有些“重术”而“轻道”;现在,他更加重视数理基础蕴藏的“经济内涵”,更加重视对学生“经济直觉”的培养。

至于如何让学生在扎实的数理基础上结合经济直觉,他的答案是Seminar:重点是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通过对经济时事的开放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内涵的理解。他也指出,对经济形成直觉的理解、进而把这种敏感带到生活中去是非常必要的。他建议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经济现象进行主动的思考,既能加强经济内涵与数理基础的结合,又能得到许多新鲜的idea

 

教学生涯绵绵,细致严谨传知识

林细细为硕博生讲授《数理经济学》与《高级微观经济学》,严谨缜密的风格广受好评,吸引了不少外班的学生前来旁听。这两门课强调数理推导,令许多同学望而生畏。而林细细坦言,教好这样的课程对他来讲也是一大挑战:一方面,他自己必须把内容理解清楚,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为大家把问题讲明白、讲透彻。这迫使他对授课内容不断思考,想得更深入也更加周延。以授课者的角度,他告诉我们一个小窍门:在学习类似课程时,不要过分纠结于数学过程,关键是要把握数学语言背后的思路;而一旦把握了思路,就会发现数学语言的规律,其中有不少重复的技巧和模块化的思路。

针对同学们在“三高”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作为过来人,林细细老师也分享了许多自己当学生时的学习心得。他建议大家首先要把握一门课程的脉络,要从自顶向下的角度抓住整门课程的主要结构,这样一来,在处理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清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三高”的学习,他认为不必追求题海战术,重要的是把有限的习题吃透。国外教材的课后习题往往是课程内容的延伸,非常具有启发性,要多思考这些习题与前文内容的关系。最后,他强调了同学之间加强交流的重要性。他说,国外不少作业是要求团队完成的,多借鉴、多交流才能开拓思路,还能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人生之海洋洋,健康生活乐趣多

也许你不会想到,如此专注于学术的老师,还是一个体育爱好者。在学生时期他就非常热爱运动,现在也还时常跑步锻炼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专注于学术的他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思考,也最切实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为此,他提醒同学们,学习之余切不可忽视了锻炼。老师最喜爱的足球队是阿根廷,最喜欢的篮球队则是洛杉矶湖人队。虽然当年熬夜看足球的日子已经不再,现在的他还是关注着NBA,关注湖人队的比赛。老师叮嘱我们一定要保密,那我们又怎么会告诉你,他是飞侠Kobe的粉丝呢?

 

【访谈后记】

林细细老师的研究室在新浦京8883官方网站D栋。采访时值六月,窗边有一株藤蔓披着初夏的阳光静静生长。林细细老师专注于学术的姿态,如同藤蔓专注于阳光。同样静守自己心灵的一片乐土,不蔓不枝,简单而明亮。一个人,一枝藤蔓,就这样隔着一扇窗静静相伴,朝着各自的未来不断探寻。

 

(吴华坤  刘家利  张豪  林子靖  陈思凡)

TOP